跳到主要內容區

工專時期-食宿生活

  • 食客六千—吃在工專

       對於工專學生而言,除了上課、實習、社團,每天最重要的事,莫過於吃。1950年代,學生多在學校伙食團搭伙包三餐,也有搭半伙包含早餐與午餐。之後學舍宿舍內設置學生餐廳,1950年代後期每個月包餐費120元,八七水災後物價飆漲,餐費漲為150元,1960年代中期再漲為180元。早餐吃稀飯、花生米、醬瓜,偶爾有半顆鹹蛋。午餐、晚餐各是兩道菜,一道蔬菜、一道海帶、花生或豆干,加菜是給一條魚,飯則是吃到飽。

       1966年學校新建3層樓自助餐廳,可容納200多人同時用餐。菜的樣式有50餘種,分兩排叫菜並填飯計價,一菜3至5元,價格其實與外食相差無幾,因此外食者也頗多。1975年纖維工程館(今分子科學工程館)落成,地下室附設福利社販售麵包,是許多學生早餐必到之處,另有零嘴、飲料、冰棒等亦是熱門商品。

1976 1982

1970年代的自助餐廳可容納200多人同時用餐

1981 1988

福利社販售麵包及零食

       無論是學生自帶便當,或在學生餐廳用餐,或是光華商場附近,每逢吃飯時間,數以千計的工專學生傾巢而出,人山人海,可謂壯觀。學校附近的建國南路、新生南路、八德路與光華商場,橋下或巷弄內店攤林立,例如麵店、便當店、小吃攤、水果攤、冰菓店、飲料攤等,販售牛肉麵、排骨飯、餛飩麵、乾麵、小籠包、新鮮果汁,飲食種類應有盡有相當受學生歡迎。

1982 1987

1980年代吃飯時間大排長龍的景象

1988 1979

1979 1988

學校附近的飲食店

  • 外地遊子的第二個家—臺北工專宿舍

       對於離家至外地求學的學生來說,宿舍是第二個家。1960年代,男生宿舍名為「精勤樓」,源於臺北工專校訓「誠樸精勤」;女生宿舍則名為「慧樓」,取女子「秀外慧中」之意。

       1972年,因為臺北市政府開闢忠孝東路三段,宿舍與校區被一分為二。直至1986年左右,開始興建目前位於建國南路的新宿舍。之後,住宿學生搬遷至新宿舍,忠孝東路南側的宿舍,改為容納自工專新村搬遷來的教職員。

       隻身在外求學的學子,在此第一次學習獨立,自己打理食衣住行,第一次學習過著團體生活、跟不認識的人同住,而且還四到六個人一間。住宿生除念書外,下棋、彈吉他是常見娛樂,或是到宿舍旁學生活動中心打桌球。不論是讀書、玩樂,同學們的生活緊緊相連在一起,宿舍生活是熱鬧的。

19801981

1981 1983

女生宿舍一景

 1982 1979

1933  1980

住宿生活

1978 1981

1980 1981

1980年代學生宿舍外觀

  • 社團與休閒生活

       課業學習之外,學生的課後生活多彩多姿,除體育活動,還有戶外郊遊、聯誼、舞會、音樂會等,根據校友的回憶,早在1960年代本校電機科同學能自行組裝收音機、擴大機、喇叭及音響,克服技術問題舉辦音樂會、土風舞及交際舞舞會。

       在忠孝東路開通前,從新生南路到建國南路整片都是校園操場,且女生宿舍就在操場旁,同學常在這邊打籃球、排球、踢足球,或是擲鐵餅、鉛球,往往吸引女同學目光。另外本校打桌球的風氣也很盛行,室內場館也常看到打桌球的同學身影。

       至於學生社團依性質可概分為學藝性、康樂性、服務性及聯誼性社團,回顧畢業紀念冊內的舊照片,靜態社團活動有書法、攝影、音樂等,動態活動社團有單車社、劍道社等。有體育活動跟社團,就會伴隨著各種校內外競賽,例如歌唱比賽、圍棋比賽,藉以互相交流並聯絡感情。

1981 1981

1982 1982

豐富的課後及休閒活動

1981

社團活動跟各種競賽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