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日治時期-校園生活

ImgDesc
 
從前的校地之外是一片農田、草埔、在現在的新生南路上還有一條瑠工圳,八德路是當時最主要的道路,學校的大門就在今八德路與新生南路口,紅樓是在學校創校之初就有了,原本是作書庫用,當年還沒有忠孝東路這個地方是陸上競技場(操場),校園內還有風雨操場、籃球場還有游泳池喔,在當年不會游泳、體操不及格是不能畢業的,體育老師訓練較嚴格,會直接將不會游泳的學生一腳踹到水中,不會游的人在水中掙扎,老師看差不多時,跳下去救起來,然後這樣反覆的第二次第三次,不怕水後自然就學會游泳了。
 
在1910.20年代初期,雖然已經有汽車,但還是人力車與牛車為主的時代,當年大多的學生是以步行和腳踏車上學,但方圓4公里以內的學生都是走路上學,遠道的學生都是坐火車到臺北車站,再徒步走到學校,從臺北車站走到學校猶如從都市走到鄉村,當時的道路兩旁都是水田。
 
當年的人較刻苦,為了節省車資,總是會花很長的時間走路到校,有位住在林口的校友要上學非常不方便,得先走路或搭輕便車到樹林,再從樹林坐火車到臺北車站,再走路到校,不僅花時間也花錢,之後他索性就用跑的從林口跑到學校,但也因為這一跑,讓他在漫長的通學路上遇到,也要走路到臺北第三高女讀書(中山女高)的另一半。
 
日本殖民政府引進新式的學校制度,為鍛鍊學生體魄,增長學生見聞,會安排不少課外活動,不論遠近的遠足,看到當年的畢業紀念冊,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照片是在日本拍攝,而且當年就有畢業旅行,是到殖民祖國日本旅行,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坐大型輪船到日本,第一次坐地鐵,第一次看到雪景,旅費由一到四年級每學期存5~8圓,旅行28~18天,坐船來回共7天,是許多資深校友很難忘懷的美好回憶。
 

 

瀏覽數: